高甲戏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最初是流行于闽南农村的一种化装游行,由于戏班阵容限制,行当也有较大限制。但发展至今已有了很大的突破与发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它的表演艺术吧。
过去,由于戏班阵容的限制,一个行当未能配备几个脚色,故在行当分工上须兼扮。如武老生兼扮红北,竖眉兼扮丑,文小生兼扮文老生,二花兼扮武丑,花旦要能兼扮赵云,苦旦要能兼周瑜。
高甲戏有丰富的武打程式,早期采用闽南的“南拳”、“斗狮”的套数,后又吸收了木偶戏、京剧的武打程式加以丰富。
旦角的科步,部分吸取了梨园戏,手姿丰富,步法严谨,后人总结为三十六步科范。
丑角表演,各成流派,各以其独特的表演手段塑造人物。粗角戏后期向京剧吸取、取法,气势恢弘,有新的突破与发展。
高甲戏一般分为六门行当:小生、老生、北、旦、丑、杂。
根据各行具体人物的身份、年龄、扮相及表演上的特点,又有不同分工。
1、小生
分为文小生、武小生。文小生又分为巾生、穷生、官生。武小生分为长靠(穿铠甲)、短打(捆身)。
2、老生
分为文老生、武老生。文老生要能演三类不同身份的人物:一是帝王、贵族、官吏;二是员外、平民;三是老仆人。武老生要能兼演红北,高甲戏的关羽、赵匡胤,都由武老生应工。
3、北(净)
分为大花、竖眉、二花、大花扮曹操、董卓、张士贵、潘仁美、严嵩诸类奸诈、狠鸷人物。二花又分为红北、黑北。红北扮孟良、吴汉,王英等;黑北扮张飞、李逵、牛皋、焦赞等。
4、旦
分为苦旦(青衣)、花旦、武旦、大旦(闺门旦)、小旦、老旦六类。
5、丑
分文丑、武丑、文丑分为公子丑、袍带丑(服丑)、破衫丑(包括傻丑、童丑、家丁丑)、老丑;武丑分长甲、短甲两种。
6、杂
扮太监、龙套、旗牌、军士及武行。
史记的作者是谁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和散文家,自幼习字读书,遍访各地,了解多地风速与旧闻。父亲去世后,他子承父业,担任太史令一职,并历时十余年编纂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和散...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谁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江淹,江淹是南朝时期的文学家,家境贫寒,刻苦读书,自幼写作优秀,文章里常出现奇言佳句,被人称为江郎。他长大后做了两个奇特的梦,此后些诗文再无佳句,众人表示他的才气已尽,这就是江郎才尽的由来。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江淹江郎才尽的...
明朝帽子上插羽毛代表什么
明朝帽子上不插羽毛,插羽毛的是清朝帽子,这种帽子上的羽毛装饰品叫“花翎”,是皇上赏赐的,和官帽帽顶合称“顶戴花翎”,明朝帽子有皇上戴的冕冠和翼善冠、官员戴的乌纱冠、士庶戴的方巾等,清朝帽子有六合一统帽、顶戴花翎等。帽子上插羽毛代表什么1、花...
戏曲中脸谱颜色哪种表示妖邪
戏曲中的银色脸谱表示妖邪,银色脸谱通常扮演的是妖邪或神仙一类的角色。脸谱一般是在戏曲演员的脸上进行绘画,多用于在舞台上演出时的造型,因为角色特点的不同而不同。脸谱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为兰陵王高长恭所发明,后来才演变为戏剧装扮。戏曲中表示妖...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创作于明朝洪武年间,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诉说了三国时期群雄割据混战的局面,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三国演义的作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