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大平调文化带来的是它的发展历程。当时的平调分东路和西路,大约1820年前后,东路平调经东明县传到了菏泽、曹县一带,吸收山东民间武术,汲取当地山东梆子等地方戏曲表演程式,使平调逐渐山东化,形成大平调这一独立剧种。继续来看看吧!
可能感兴趣》》大平调传统曲目大全,共计六百余出
发展历程
大平调的历史有文字可考的,可追溯到明代弘治年间。据弘治十一年(1498年)《滑台重修明福寺碑记》中记载:“除修葺佛塔外,敬献大梆红、大弦戏各一出”。现发现最早的演出合同,是清顺治十六年(1659)菏泽大平调戏班“大兴班”在河南滑县的演出的契约。但据说已于文革中毁坏。
明清以来,在黄河南北有大小十几个大平调班社,清道光中期(约1830年左右)菏泽县成立了双盛社,随后又有东明县东明集的发深班、曹县的袁豁子班,菏泽县龙宝田的德盛班等大平调班社。这些班社在常年的演出中,先后培养了一批较有成就的演员。如花脸岳秀海、张金臣、旦角郭文荣、小生张合义、黑脸张文祥、红脸郭盛高、彭盛江等。
“大油梆”有近500年的发展历程,在山东扎根,成为独立剧种也有二百来年了。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平调、高调(山东梆子)、越调都曾流行于河南。
当时的平调分东路和西路,大约1820年前后,东路平调经东明县传到了菏泽、曹县一带,吸收山东民间武术,汲取当地山东梆子等地方戏曲表演程式,使平调逐渐山东化,形成大平调这一独立剧种。到了1870年以后,一些原来唱高调梆子的演员也改唱平调,有的高调、平调合班演出。
平调流行的地区是比较广的,历史上有“平调的‘扬腔’和‘讴嗓’,五省八州唱得响”之说。所谓“五省”,是指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八州”指的是西至郑州、陈州;南至徐州、亳州;北达大名、磁州;东抵济宁、兖州。
特别在鲁西南,平调和山东梆子一样,都是观众熟知的大戏,本文开头说的“四大扇、两杆号,一听就是大平调”,就是观众流传的农谚。原来平调的乐器中有两对大铙和大钹,直径有一尺多长,群众叫它“四大扇”,“两杆号”就是两根五尺多长的“尖子号”。观众对平调的主演、名角也颇熟悉。
比如早年艺名传斗的花旦演员陈贵欣、艺名金豆子的小生演员沈金贵、艺名麻年儿的红脸演员姬天荣等,观众提起来都伸大拇指。
在近代的演员中,人称“花脸五”的张全臣,演活了《滚鼓山》中的张飞。曾受戏剧家田汉推崇的“花脸虎”申德高,享有“活敬德”的美誉,1959年曾向毛、周、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做专场演出。
新中国诞生的几十年中,培养了不少有成就的演员。第二代来说有着名的平调表演艺术家郭盛高,濮阳市南乐县人,着名大平调演员翟德贵得意门生,一九四九年平原省成立后,调入东明县大平调剧团任主演,一九五二年平原省撤销,菏泽、聊城、湖西三行政专区划给山东,一九六三年三月东明划给山东,郭盛高任东明大平调剧团团长,专攻红脸这一行。他的得意门生何西良当属第三代优秀演员了。
音节是什么
音节指的是音素组合发音的语音单位,常见的使用方式就是拼读拼音的过程,将声母、韵母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拼合并加上音调,就形成了音节。而读音节的要领是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音节的意思音节指的是音素组合发音的语音单位,而音素包括元音...
关联词有哪些
常见的关联词有虽然...但是...、即使...也...、如果...就...,关联词指的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相连组合在一起的词语,是作为连接分句、标明关系的词语,总是会标明抽象的关系。常见的关联词常见的关联词有“虽然.....
举世闻名的意思
举世闻名的意思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一般是用来形容非常著名、有名的事物。与举世闻名意思相近的还有闻名遐迩、誉满天下、众人皆知等词语,而意思相反的有不为人知、默默无闻、湮没无闻等词语。举世闻名主要的意思“举世闻名”的意思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
前程似锦什么意思
前程似锦意思是未来在事业上就像锦绣一样十分美好,这个词多用于祝福。但是在分别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前程似锦,既可以表达深深的祝福,也蕴含了离别的伤感。与前程似锦意思相近的有鹏程万里、锦绣前程。前程似锦的意思“前程似锦”中的前程一般指的是前面的路程...
忐忑不安的意思
忐忑不安的意思是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的,这个词一般作谓语、定语或状语。与忐忑不安意思相近的有这个词一般作谓语、定语或状语等成语,与忐忑不安相反意思的有心安理得、泰然自若、悠然自得等成语。忐忑不安主要的意思忐忑不安的意思是心神不定、心神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