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是彝族聚集最多的地方,现在还保留着自己丧葬文化。丧葬文化在彝族文化中是特别重要的仪式,而且在丧葬时他们会聚集在一起饮食,彝族称之为“古止古舍切”。下面,我们一起更深入的了解凉山彝族丧葬文化吧。
凉山彝族传统的丧葬习俗是火葬,火葬在凉山彝族地区传袭甚久。葬礼的规模视死者的年龄而定。规格无统一的标准,视家庭条件以及亲族网络关系的强弱来定。丧葬的礼仪是基本相同的,大体可以分为收殓、丧集、守灵、出殡、聚食等程序。
在凉山彝族地区,不管是男是女,不论名望高低尊卑,辞世后家人和邻居都给他穿上黑白蓝配套的丧服。合唇瞑目蜷腿,两手交叉于胸前,手指轻轻扣拢成拳。盖上披衫,将遗体侧身放在木制的尸架上。男的左侧在下,这是因为男的右手需要拿剑防身,女的需要左手在上,便于抓羊毛捻线。
遗体可以放在家里,也可以搭上布棚放在院子里,近邻听到哭声,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不沾亲的都纷纷哭着赶来合力料理丧事。寨人到齐,长辈们择吉定下出殡日期,出殡日期是根据辞世者属肖、命宫、死日查经掐算而定。而辞世者的命宫是根据辞世者出生之日的“弹布”所在方位而定。出殡日期确定以后分头给居住在远处的亲友报丧。出殡前夕彝族称之为“撮热”,意为集中人。
这天是丧期中最热闹的一天。凡是来参加丧葬的人都定在这天到齐,祭品也是这天送来。奔丧者多以一个家支或村寨为单位,客人中有提酒的,牵牛羊的,还有悬举着祭帐的。临近了人人都得大哭一场。之后劝诫家属节哀,主方则就地用酒给他们洗尘,简要介绍死因及生平事迹,然后统一安排食宿。
守灵是凉山彝族地区丧葬的一大习俗,也是各村寨间团结互助和亲戚哀悼死者的一种表现。彝族认为老人辞世是青笋脱壳,菜熟叶黄,是人们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用不着过分悲伤。因此灵前既有悲戚的哭声,也有乐天的酒语,还有扣人心弦的摔跤比赛。最吸引人的则莫过于答辩贤言巧语了,通常以宾主对垒的形式,引经据典临场发挥相结合,双方常常争得面红耳赤,难解难分。“阿古荷”是贯通这一夜的活动,鸡鸣之后更盛,通常组织许多人,排成队以领唱的形式为死者指路送魂。
出殡在凉山彝族的丧葬活动中是很重要的,要专门请“毕摩”做法事,目的是为了不让死者带走在场亲戚朋友的灵魂也为死者做出殡前最后的指路送魂。凉山彝族的葬地多选在住房上方的荒坡上,有些岁数比较大的人自己在世的时候就把葬地指定好的,有些是死后其子女或者祭师指定的。出殡时,所有的送葬者都拥挤在灵床后边朝前走动。这时儿女子孙、亲朋好友个个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有的泣不成声,一直把灵床抬到柴堆上,安放就绪,从上引柴火。
聚集在一起饮食是凉山彝族丧葬中特别重要的一种仪式。彝族叫“古止古舍切”。为老人办丧呜枪意为向前来蛮缠死者灵魂的魔鬼开火,为祖灵除去祖界途程上的邪魔。实际上是为了显示家支的势力,过去在这个场合里,谁家的枪鸣得多谁家就显得体面,以显示家支势力庞大。雨点般的枪声,使人震耳欲聋。
在枪声陪伴下主方抬起砣砣肉和荞饼,让客人自由组合成团,不分男女老幼,不管相识或相关与否,按人头分给一份砣砣肉、荞饼或米饭。待到在场的人都得到一份时,主人鸣枪,大声宣布丧事圆满结束,并劝各路宾客回到村寨吃点便餐再走。至此,有宴者可以赴宴,无宴者可以归家,整个丧葬仪式便告完成。
音节和音序的区别是什么
音节和音序的区别主要就是性质不同,音序指音节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而音节则是元音或辅音组成的发音音节。音序必须是大写,同时音节内也包括音序,但是写音节的时候没有声调。音序一共有25个字母,而音节会根据不同的音序组成更多的音节。1、性质音序一般音...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创作于明朝洪武年间,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诉说了三国时期群雄割据混战的局面,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三国演义的作者是...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谁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江淹,江淹是南朝时期的文学家,家境贫寒,刻苦读书,自幼写作优秀,文章里常出现奇言佳句,被人称为江郎。他长大后做了两个奇特的梦,此后些诗文再无佳句,众人表示他的才气已尽,这就是江郎才尽的由来。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江淹江郎才尽的...
明朝帽子上插羽毛代表什么
明朝帽子上不插羽毛,插羽毛的是清朝帽子,这种帽子上的羽毛装饰品叫“花翎”,是皇上赏赐的,和官帽帽顶合称“顶戴花翎”,明朝帽子有皇上戴的冕冠和翼善冠、官员戴的乌纱冠、士庶戴的方巾等,清朝帽子有六合一统帽、顶戴花翎等。帽子上插羽毛代表什么1、花...
颜料怎么调色
想要颜料调色,要先准备好颜料等工具。注意调色的时候要先调配小样再调配大样,这样才不会浪费颜料。调色要以主色为主,如调配红色的时候,先加正红色再根据要求加入浅色或者深色。调配颜料时要保持湿润,有必要时可以加入活性剂固色。步骤1准备工具:颜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