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代表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而壮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有着许多的文化节日。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壮族文化吧!
“你在哪里?”
“我在那边。”
“那边是哪边?”
“就是那边啊!”
这是几位外地游客在广西百色乡村迷路时的“抓狂通话”。“那边”,实际是当地的一个地名。不仅如此,就在离“那边”不远的地方,还有另一个地名——“那里”。这样特别的地名,让初来乍到的外地人,着实有些摸不着头脑。
在广西南宁隆安县“那”文化旅游节上,壮族同胞正在举行隆重的稻神祭。每逢“四月八”农具节,“那”文化圈的壮族同胞纷纷身着民族服装,举行祭祀、游街等活动,用歌舞表达对土地、耕牛等的敬仰感恩之情,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壮乡广西,类似以“那”冠名的乡镇村落比比皆是。“那”是壮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壮语意为“田”和“峒”,最初指水稻田,后来泛指田地或土地。
作为传统稻作民族,千百年来,壮民族据“那”而作,依“那”而居,以“那”为本,由此形成以稻作文明为内核的“那”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可以说,几乎每个壮族同胞都有“那”文化情结。
地名里的土地情结
在稻作民族的心目中,土地是最宝贵的财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以土地为转移,以农耕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明显的表现便是依田定居,以田论人,用田取名,为田设神。
壮族的村落,多数是依山傍水,面对着田地。以田地“那”标识取地名,便顺理成章。大至县市乡镇,如那坡、那马、那陈;小至村屯弄场,如那王、那绍、那左。据不完全统计,含“那”字的地名,在广西有1200多处。
以“那”命名,依据多是“那”的特点和性质,如那翁(“翁”为壮语音译,下同),即滥泥田;那江,中间的田;那波,泉边的田;那雷,土岭的田;那达,河边的田;那六,水车灌溉的田;那楼,我们的田;那班、那曼、那板,村寨田;那马,养马的田;那昌,工匠的田;那笔,养鸭的田;那怀,养水牛的田……
为这些地方命名的人,是最先开垦这些田的壮族先人,他们约定俗成,无论在何时何处为地方、村寨命名都遵循这一法则,依据着同一模式,即以“那”为冠。
您可能还喜欢:
古老的舞蹈:畲族粑糟舞
瑶族历史的重要史料:瑶族经书
傣族最原始的文化:花腰傣
黎族既有特色又奇葩演奏:鼻箫
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是谁
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是杨时,相传他与游酢去拜白程颐为师时,恰好程颐正在睡觉,但是杨时并没有吵醒他,门前有积雪时,他也并没有离去,因此有了程门立雪的典故,目前该词语多用来形容容尊重师长、尊师重道。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是杨时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是杨时,杨时...
四大名著的作者是谁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其中《红楼梦》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以贾宝玉的视觉讲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1、罗贯中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乘法口诀表
乘法口诀表是从一一得一开始,一直到九九八十一为止。例如1乘的乘法口诀有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一五得五、一六得六、一七得七、一八得八、一九得九,乘法口诀表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流行。乘法的口诀表乘法口诀表是从一一...
李时珍的故事
李时珍的故事有雨湖传说、死人诊活、巧用炼金术等,其中雨湖传说与他出生有关,相传李时珍出生那年,他的父亲在湖边打鱼,得石头雨湖神提醒后回到家中,而李时珍刚好落地,于是起名为石珍。1、雨湖传说相传李时珍出生那年,他的父亲在湖边打鱼,几次落网都一...
中国传统文化八大类
古文、民族戏剧、酒令、国画、对联、书法、灯谜、歇后语都是我国主要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1、古文古文是我国传统文化八大类之一,指的是历史上各个朝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