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少女“成人礼”其实就是彝族一种比较盛行的少女换裙的习俗,用彝族的语言来说就是“撒拉”,其实寓意就是要退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彝族文化。那么,大家对于彝族少女的“成人礼”了解有多少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彝族少女成人礼的简介
在彝族聚居地,也就是在大小凉山地区,彝族少女成年时要举行一种神秘的“换裙”仪式,彝语叫“沙拉洛”,意为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彝族少女在“沙拉洛”之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梳的是独辫,耳朵挂的是穿耳线。换裙仪式举行之后,就要穿上中段为黑蓝色的三接拖地长裙,原先的独辫要改梳成双辫,并要戴上绣花头帕,挂上耳坠。
彝族少女成人礼的内容
彝族少女成人礼是根据少女的发育情况而定的,一般选在15~17岁之间,多择单岁。因为在当地彝民看来,双岁换裙会多灾多难,终生也不会吉利。至于换裙的具体日期,则要请老人好好地择算一下,才能最后定下吉日佳期。
彝族的少女成人礼举行的意义就是,少女经过换裙仪式之后,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赶场、看赛马、耍朋友、谈恋爱了。
换裙这天,主人家像过节一样喜气洋洋,富户要杀猪宰羊,大宴宾客;穷户最少也要杀鸡泡酒,招待亲邻。一大早,男女宾客便纷纷登门,送礼祝贺。按照当地俗规,举行换裙仪式时,绝不允许任何男子在场,只邀请女亲女友参加。
彝族少女成人礼的过程
举行换裙仪式时,不允许任何男子在场,只邀请女亲戚、女友和年老妇女参加。
仪式开始,妇女们就说些逗弄少女的风流话和祝愿词,然后,请一个漂亮、能干、相好的妇女给换裙者梳头,带哈帕,将原来梳在脑后的单辫梳结到前边来,正中分开。在耳后梳成双辫,再戴上哈帕。额前的刘海用少许水打湿,使之整齐发亮,以显示少女的情窦初开,秀丽端庄。再佩上艳丽的耳珠,珠光闪耀。最后换上红、蓝、黑等对比强烈的三接或四接长统百褶裙,换裙仪式到此结束。
换裙意味着女子已经成年,她们可以谈恋爱,找情人。换裙前女子受严格保护,不准调戏,如发生此类事件,就要受到社会习惯法的严惩。
彝族少女成人礼是少女们最美好的时刻,她们那天充满了青春的美丽和生命的活力,穿着长裙走动起来,步履轻盈,婀娜多姿。彝族少女成人礼是女性成熟的一种标志,是民间的传统的彝族文化。
明朝帽子上插羽毛代表什么
明朝帽子上不插羽毛,插羽毛的是清朝帽子,这种帽子上的羽毛装饰品叫“花翎”,是皇上赏赐的,和官帽帽顶合称“顶戴花翎”,明朝帽子有皇上戴的冕冠和翼善冠、官员戴的乌纱冠、士庶戴的方巾等,清朝帽子有六合一统帽、顶戴花翎等。帽子上插羽毛代表什么1、花...
音节和音序的区别是什么
音节和音序的区别主要就是性质不同,音序指音节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而音节则是元音或辅音组成的发音音节。音序必须是大写,同时音节内也包括音序,但是写音节的时候没有声调。音序一共有25个字母,而音节会根据不同的音序组成更多的音节。1、性质音序一般音...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创作于明朝洪武年间,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诉说了三国时期群雄割据混战的局面,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三国演义的作者是...
颜料怎么调色
想要颜料调色,要先准备好颜料等工具。注意调色的时候要先调配小样再调配大样,这样才不会浪费颜料。调色要以主色为主,如调配红色的时候,先加正红色再根据要求加入浅色或者深色。调配颜料时要保持湿润,有必要时可以加入活性剂固色。步骤1准备工具:颜料、...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谁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江淹,江淹是南朝时期的文学家,家境贫寒,刻苦读书,自幼写作优秀,文章里常出现奇言佳句,被人称为江郎。他长大后做了两个奇特的梦,此后些诗文再无佳句,众人表示他的才气已尽,这就是江郎才尽的由来。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江淹江郎才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