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二十四节气 > 白露 > 白露的美名是怎么来的 白露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白露的美名是怎么来的 白露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更新时间:2024-12-26 00:23:47

  我们都知道,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的名字听上去都非常美,比起大暑小暑,大寒小寒,白露又是其中格外美的一个,那么你知道白露的美名是怎么来的吗?白露不仅有美名,更是节气的象征,人们的农耕活动等一切活动都会收到白露这一节气的影响,小编就在这里,为各位朋友们介绍白露节气的特点和风俗,快来看看吧,不容错过的精彩内容!

  【白露的美名是怎么来的】

  《诗经》有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秋天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积聚在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到草木上,当早晨太阳升起时,便形成一片片闪着光的秋露。

  原来,古代中国人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思考世界,而五行又和五色相对应,即春天甲乙木色属青,夏天丙丁火色属赤,中央戊己土色属黄,秋天庚辛金色属白,冬天壬癸水色属黑。所以,秋露按照秋天所属的颜色,而被称为白露。

  白露是气始寒的季节。白露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的是感受到秋天的凉意,大雁开始了由北向南迁徙的旅程,很快,燕子也飞走了,留在森林里准备越冬的鸟儿,则开始为自己储藏各种食物。俗话: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此外,华南二十四节气的气候中,白露有着气温迅速下降、绵雨开始、日照骤减的明显特点,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节转换。白露期间的平均气温比处暑要低3℃左右,大部地区气候平均气温先后降至22℃以下。按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时序开始进入秋季。农业上,经过一个春夏的辛勤劳作之后,人们迎来了瓜果飘香、作物成熟的收获季节。

  辽阔的东北平原开始收获大豆、谷子、水稻和高粱,西北、华北地区的玉米、白薯等大秋作物正在成熟,棉花产区也进入了全面的分批采摘阶段。这时的田野,一眼望去,高粱如火,棉花似云,大豆咧开了嘴,荞麦笑弯了腰。农谚中:白露高粱秋分豆、白露前后看,莜麦、荞麦收一半是真实的素描。从白露开始,西北、东北地区的冬小麦已开始播种,华北冬小麦的播种也即将开始。

  二十四节气名称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时候、气候、物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白露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大。

  白露节气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属于二十四节气的第15个节气,秋季第3个节气,这时候太阳达黄经165度;白露节气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节气,这时候周围环境会逐渐转凉,虽有时候白天会比较热,但晚上后气温就会逐渐下降,昼夜温差比较大。

  白露到了之后,全国的气候变化都相同:昼夜温差变大,需要多添衣服。白露时节,凉爽的秋风自北向南已吹遍淮北大地。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夏季风逐渐被冬季风代替,多吹偏北风,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天气也就越来越凉。

  地区风俗不同,不同的省市都有各自的庆祝白露节气到来的方法。比如南方地区会吃龙眼、喝白露茶。北方吃肉食。要学会尊重当地的白露风俗文化,开阔我们的视野。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进入白露节气,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出现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古代民间谚语说: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便是说白露时白天夜里的温差很大。古语也说: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

  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已凉,打赤膊容易着凉。120白露期间,我国北方地区正值秋高气爽之际,气候较为干燥,降水明显减少。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第一场秋雨往往可以缓解前期的缺水情况,但是如果冷空气与台风相会,或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双方较量进退维艰时,形成的暴雨或低温连阴雨则对秋季作物生长极为不利。

  西南地区东部、华南和华西地区也往往出现连阴雨天气。东南沿海,特别是华南沿海还可能会因台风引发大暴雨。华南秋雨多出现于白露至霜降前,尤其以岷江、青衣江中下游地区最多。

  白露风俗

  1、收清露

  中国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

  2、祭祀禹王

  白露时节是太湖人祭祀禹王的日子。禹王就是大禹,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祭禹王的香会每年四期,其中清明、白露的春秋两祭规模最大,春祭6天,秋祭7天。这时,每天都要唱一台戏,每台戏有四出。两出文戏,两出武戏,其中一出必为《打渔杀家》。祭禹王的香会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向往。

  3、酿五谷酒

  白露时节开始收获,谚语云:处暑高粱白露谷。江苏浙江一带乡间,每年白露一到,家家皆用谷物酿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带到城市售卖。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

  4、喝白露茶

  南京人有喝白露茶的习惯。茶树经过夏天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的甘醇清香味,尤其受老茶客喜欢。家中存放的春茶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此时白露茶正好接上。

  5、十样白

  在浙江温州等地也有过白露节的习俗。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也有三样白的说法),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这十样白是10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以与白露字面上相应。

  白露谚语

  1、白露有雨霜冻早,秋分有雨收成好

  这句谚语从字面意思来看,如果白露有降雨,那么霜冻出现就早,而秋分如果有降雨,那么来年的庄稼收成就好。2021年白露的时间是9月7日,秋分的时间是9月23日,白露期间,春播作物进入收获高峰期,夏播作物进入生长成熟期,如果霜冻出现较早,则不利于最终的结实,导致千粒重下降,出现减产。

  而秋分期间,对于大部分的种植区域来说,作物已经收获,准备种植下茬作物,比如玉米收获后种植小麦,在此期间,如果有适当的降雨,田间墒情充足,利于小麦的发芽出苗,苗齐苗壮,为来年小麦高产打下基础。因此,根据这句谚语所表达的意思,白露下雨是不好的。

  2、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

  这句谚语用了比喻的手法,大概意思是说如果白露之前下雨,雨水很重要,雨水就是雨水,如果白露节气之后下雨,那么就不是下的雨水了,而是鬼,用鬼来比喻下雨不好。

  这句谚语也是从农业种植角度来说,白露之前,下雨能很好满足田间农作物的需求,白露之后,多种春播作物进入收获期,比如春花生、春玉米、春大豆等,在此期间遇到下雨,一方面会影响收获,另外一方面,还影响了晾晒,可能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因此,从这点来说,白露之后下雨是不好的。

  3、烂了白露,天天溜路

  这句谚语所表达的意思,如果白露节气下雨了,那么以后的阴雨天气较多,烂了指的是有降雨,溜路指的是道路不好,容易打滑,以前的道路基本上都是土路居多,遇到下雨天,很容易打滑。

  因此,烂了白露,天天溜路的意思,也是说白露下雨不好,毕竟,白露过后,如果降雨多,不仅不利于人们的日常出行,在农业方面,也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从这句谚语来分析,白露下雨也是不好的。

  4、白露晴,打谷不用晒谷坪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如果白露是晴天,那么等到稻谷收获到时候,都不用在田间晾晒了,说明后续以晴天为主。白露过后,不少地区的稻谷进入收获期,以前人们收稻谷,人工收获之后,会在田间进行脱粒,也就是说的打谷,等到脱粒之后,再进行晾晒,晾晒完毕后,经过除杂,最后存贮。

  而这句谚语所说,白露晴,打谷不用晒谷坪,稻谷都不用晾晒了,说明稻谷收获期间天气很好,非常有利于农户们进行收获工作,因此,从这句谚语判断,白露当天晴天是好的。

相关推荐
- Related -
热门推荐
- Hot -
最新更新
- New -